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60年校庆
首页 学校动态 教育教学 招考信息 70年校庆 德育之窗 团队活动 教育服务 师生天地 校园足球 学校风光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   >  教学教研
遵循教育规律,依“纲”靠“本”,科学落实高中语文因材施教策略
来源:   点击:3816   发布时间:2014-3-18 8:04:00

遵循教育规律,依“纲”靠“本”,科学落实高中语文因材施教策略

田付余    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

宋代学者朱熹在《论语集注》中,注释:“孔子教人,各因其材。”这就是“因材施教”这一概念的出处。“因材施教”虽不是孔子的原话,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。

孔子因材施教,取得了累累硕果。后人继承、发展了这种教育思想。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,曾经明确指出:“总须活用为妙。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,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。”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,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,“学得多教得多,学得少教得少,学得快教得快,学得慢教得慢”,反对不问实际的“先生只管教,学生只管学”的陋习。

中外教育家均对因材施教策略拥高度地认同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之中,就有一条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”,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,给以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。诺维奇(Norwich,1996)认为,学习需要可以分为共同需要(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)、特殊需要(对某些人来说是一样的)和个别需要(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)三类。

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。我国政府更是将这种共性的认识上升为国家政策,来指导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。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(2010-2020)提出,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。要以学生为主体,以教师为主导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,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注重因材施教,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,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,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、生动活泼地发展,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。

由此可见,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,树立全面发展观念,尊重个人选择,鼓励个性发展,是亘古不变的教育规律,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,是新时代的必然需求。语文学科理应顺应时代要求,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因材施教之路。

一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、客观的必要

1.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、审美性、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,既极其富有人文内涵,又具备强烈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,与其他学科相比,都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。

2.语文学科具有先天的情感特质。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,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。心理专家指出: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情感动力;没有情感,一切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就无从谈起。语文学科恰恰最擅长以情激学,以情明理,熏陶每一个学生,让学生在和谐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,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出充分的乐趣。

3.认知能力,理解能力,分析归纳能力,抽象概括能力,综合评价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不同层面。不同层级语文能力的培养、提升为其他学科顺利、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二、依“纲”靠“本”,采取有效措施

依纲,是指依照中考、高考的考试大纲,从语文学科的考点、能力层级出发,落实语文因材施教策略。靠本,是指以语文教材为本,以学生需要为本,从基础夯实、掌握学情出发,实施语文因材施教策略。

1.研究中考、高考语文考纲、考试说明的差别,做好初、高中语文衔接工作

中考与高考的对象不同,决定了各自的考查能力层级不完全相同;相同的能力层级,要求的达标度不同;造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延展的差别、接受程度和认知深度的差别、文学常识和文化底蕴及时代精神的差别、语文能力形成过程的接受型和自觉型的差别。这往往会造成初、高中语文知识衔接的盲区。例如,在高中语文学习中,能否正确掌握、合理应用语法知识,会直接影响一个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。而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,对此不重视,甚至不要求。再如,学习古诗文,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,形成语感,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大意。高中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古诗文发展的基本过程,了解它在每一个时期在内容、形式、风格等方面的变化,从而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。在阅读欣赏古诗文时,都能借助相关知识读懂内容并进行艺术鉴赏。

高中语文教师,只有研究中考、高考语文考纲的差别,才能明确初、高中语文的衔接点,才能在教学中做好“温故知新”工作,才能为顺利、高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2.研究语文高考考纲、考试说明,从高一开始,把高考考点、能力层级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新授课教学中

系统性、连续性的语文备考从高三开始。但是,为高考而做的准备不是从高三才开始,要立足高一、高二,放眼高三,三年整体规划,学期步步落实,将高考考点分布于高一、高二年级的教学中。这既避免了学生集中复习时因知识点密集而产生的混淆与倦怠,又给足了学生消化、印证知识点的时间。进入高三之后,第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说已经是知识点的再巩固和再强化,没有丝毫的生疏感,而是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。当然,高一、高二的语文教学还是要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。要想进行高考点落实,就必须优选教材文本,就必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课要求。

3.分段教学,分层指导,分级批改

进行阅读教学时,在课堂上探索新知阶段,充分发挥优等生听、说、读、写的示范作用,而进入复习巩固阶段,则侧重训练后进生,并引导优等生辨误指正,让后进生巩固经验、吸取教训、得到启示,在训练中再上台阶。比如在《陈情表》的教学过程中,在对文章的脉络、文句理解阶段,多发挥中等以上学生作用,让他们发挥示范作用,当对全文初步感知基本结束时,教师可以引导后进生大体说说文章的意思,再引导中等以上学生适当点评。

   进行作文教学时,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,作文指导的侧重点往往不同,例如对学生进行叙事散文作文指导时,对中等以上学生侧重指导其立意、结构、语言等方面,要求①条理清楚,语句通顺;②叙事中融入一定的描写;③内容较充实,中心明确,争取写“美文”。对于后进生则常常帮其定思路,列提纲,要求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满八百字的叙事散文作文,少写错别字;②记叙有顺序,语句基本通顺;③把一件事写完整,要有中心,写出“合格文”。

进行作文批改时, 对中等以上学生重“评”,评其事迹材料的典型性、人物语言描写的个性化、心理描写的具体深刻性、人物个性刻画的鲜明性;对后进生重“改”,改错字、改病句,如有人物肖像、语言、心理描写则多给鼓励,让其在修改、订正过程中,力争合格。

4.精讲精练,做好将思维书面化,将书面表达规范化工作

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,重吟诵,重语感,提倡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;提倡多读书等。其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,自己感受。而在我们的实践中,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,加强诵读和语言口头表达是个重要因素。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。

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有些学生往往出现心里有而表达不出来、言不对心、表达凌乱、不到位等情况,造成语文能力提升慢、语文成绩不理想等后果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精心备课,精心设置问题、情境,充分利用日记、周记、答题纸、反思本、黑板等工具,将内在思维变成外在书面文字,逐步训练、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,并最终做到书面表达规范化,让思维与书面表达形成良性互动,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。

5.成立学习小组,有效进行自主学习、互助学习

自主学习,能够最大化地释放个人智慧;互助学习,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。以兴趣为基础,以学情为抓手,在班级内成立作文写作、美文欣赏、基础知识排查等语文学习小组,建立学习小组与语文教师的有效沟通渠道,形成学生与学生、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机制。

三、面临现实困难和巨大挑战

实施语文因材施教策略,顺应了时代要求,遵循了教育规律,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成长、成才。但实施这一策略确有现实的困难和巨大的挑战。

1.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,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,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

 长期以来普遍强调,只有教师拥有一桶水,才能使学生拥有一碗水。在这一观念下,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碗水是不是学生需要的那一碗水,往往被轻视甚至忽略。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,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,切实实施因材施教策略,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,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终极目标。这不仅需要教师更专业,而且需要教师增强驾驭专业的智慧。

2.大班额、平均分班制,挑战语文教师教学定位

在平均分班的大背景下,班级内部学生之间基础与能力的差异较大,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很大的离散性和波动性,使得学习权利不平等的矛盾越发加大。教师因哪一个材或哪一类材而施教,考验教师的教学定位能力。

实施语文因材施教策略,教师智慧是基础,掌握学情是关键,坚持不懈是根本。相信语文教师可以做得更多,做得更好!

打印】 【关闭
鲁ICP备11001683号-1 版权所有:平邑一中   管理登录